口周皮炎

口周皮炎

概述:口周皮炎(Perioral dermatitis)系口周、鼻唇沟等处出现丘疹、丘疱疹、脓疱、红斑、脱屑等损害、呈周期性发作。发病不明,发病机制还不清楚。治疗以避免一切外源性刺激,口服四环素、米诺环素有效,甲硝唑对本病无效。
    本病属中医“唇风”、“紧唇”、“渖唇”范畴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本病首先由Frumess和Lewis等在1957年描述,当时称之为光感性皮脂溢出疹。1963年Kaufman称为鼻唇沟皮炎,以后又陆续称为酒渣鼻样皮炎、口周酒渣鼻、口周脂溢性皮炎、口周综合征等。1964年,Mihan和Ayres特别指出在口周有1圈正常皮肤,他们第1个称本病为口周皮炎。本病好发于20~35岁之间的女性。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。

病因

病因:许多因素均可引起口周皮炎,最早认为日光照射引起,但未能证实;也有认为是唇膏、口香糖、苦味药、酒精、饮料、化妆品以及含氟的牙膏与含氟的皮质激素有关,但均未有定论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发病机制还不清楚。有人认为是含氟与含氟的皮质激素有关,但均未有定论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本病好发于20~35岁之间的女性。在口腔周围出现1~2mm大小的丘疹、丘疱疹、脓疱、红斑等;散在分布,好发于鼻唇沟、上唇、颏、鼻、额部。口唇周围有一狭窄皮肤不受累,大多数损害对称分布;早期为单侧,约2周后,丘疹、脓疱消失,留有红斑及脱屑,酷似脂溢性皮炎,逐渐消退;自觉瘙痒及烧灼感;病情可周期性发作。日光、饮酒、进热食、寒冷等刺激等可加重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组织病理:无特异性,与酒渣鼻相似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临床表现,好发部位,口周有1圈正常皮肤,女性多见等可诊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本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:
    1.接触性皮炎  有接触史,皮损境界清楚,并有湿润倾向。
    2.酒渣鼻  发病年龄大,毛细血管扩张明显。
    中医认为脾胃湿热,郁久化火,火邪熏蒸而发病。

治疗

治疗:
    1.停止使用含氟牙膏及含氟的皮质类固醇激素。避免一切外源性刺激。
    2.四环素0.25g/次,2~4次/d,连用6周;若病情严重,0.25g/次,4次/d。用氧四环素、脱氧四环素以及米诺四环素,可产生同样效果。用法可参考痤疮。或用红霉素。局部使用红霉素软膏或克林霉素(氯林可霉素)软膏。甲硝唑对本病无效。
    3.中医疗法  中医治疗,除湿健脾、清热解毒,方用健脾除湿汤、加减黄连解毒汤。炎症明显加银花,口干加花粉、芦根。局部可用10%金银花煎水冷湿敷,或外用清凉软膏。

预后

预后:病情可周期性发作。

预防

预防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